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

方程式繪圖工具(等位線)

常需要將方程式繪製成圖形,以下是常用工具
(1)google:在google搜尋中直接輸入方程式
 
 (2)在word的方程式功能輸入方程式
 (3)複雜方程式利用 desmois 線上繪圖
     https://www.desmos.com/ 
 
 

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

Office中『自動校正』與『快速鍵』設定

Office中『自動校正』與『快速鍵』設定

1. F4』可自動重複輸入上一個動作(移動游標並不算動作)

2.自動校正選項
  常常需要輸入的字串或符號,可以利用自動校正,而只需輸入特定的字串
  (1)開啟Word,按左上方【檔案】,然後選擇【選項】。
  (2)出現【Word 選項】視窗,切換到【校訂】索引標籤,在【自動校正選項】分類中,點選【自動校訂選項】按鈕。


  (3)此時出現【自動校正】選項視窗,在【自動校正】索引標籤中  
  (4)確認勾選 [自動取代字串】  
  (5)在【取代】中,輸入特定文字或符號,例如【國立*】,在【成為】中,輸入要取代的文字內容,例如【國立台灣大學】  
  (6)按【新增】將項目加入  
  (7)完成後按【確定】
  (8).Word文件中輸入國立*,則會自動變為國立台灣大學

3.說例:功能變數
  (1)目的是將1/2輸入後,自動變為
  (2)進入功能變數,請按CtrlF9,輸入 ,再按F9就變成
  (3)選取 後,按右鍵選擇【複製】
  (4)開啟Word,按左上方【檔案】,然後選擇【選項】。
  (5)出現【Word 選項】視窗,切換到【校訂】索引標籤,在【自動校正選項】分類中,點選【自動校訂選項】按鈕。
  (6)此時出現【自動校正】選項視窗,在【自動校正】索引標籤中  
  (7)確認勾選 [自動取代字串】  
  (8)在【取代】中,輸入我指定的特定文字或符號,例如【1/2 】,在【成為】中,按滑鼠右鍵,選擇貼上  
  (9)按【新增】將項目加入  
  (10)完成後按【確定】
  (11)Word文件中輸入1/2 ,則會自動變為

4.說例:常用特殊符號ɑ 
  (1)Word按左上方【插入】,然後點選最右邊【符號】,在下方選擇【其它符號】。

  (2)出現【符號】視窗,切換到【字型】標籤,選擇Times New Roman ,在【子集合】分類中,點選【國際音標擴充】。
  (3)點選『ɑ』,再點選【快速鍵(K)】選項視窗 

  (4)若從未設定過,在【按新設定的快速鍵】輸入CtrlA(此乃自訂),再按【指定】完成。這個的缺點是無法指定ɑ為斜體。
  (5)再用相同方法設定快速鍵代表

  (6)如果用說例3【自動校正】的例子,可以產生斜體字,但是必須用字元輸入,而不能用CtrlAltShift

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

037斑文鳥、038白腰文鳥

斑文鳥
英名:Nutmeg Mannikin
學名:Lonchura punctulata
白腰文鳥
英名:White-rumped Munia
學名:Lonchura striata
目名:雀形目(PASSERIFORMES)
科名:梅花雀科(ESTRILDIDAE)

斑文鳥在鄉土鳥名為「土碧」;而白腰文鳥稱為「烏嘴筆仔」,兩種文鳥的繁殖行為是整個家族一起下蛋,共同育雛。
斑文鳥身長約11公分左右,嘴粗厚呈鉛灰色,嘴基部內呈褐深色;前頸為栗褐色,胸以下顏色則較屬灰白色,有鱗狀斑紋幼鳥期大致為淡褐色且沒有鱗狀斑紋。常發出細柔的啾啾聲,通常成群出現在平地到低海拔開闊的草原、農耕地。因覓食禾本科果實所以常見牠飲水及覓食水中苔類植物,以均衡飲食。



體長約12~13公分左右,嘴型和斑文鳥不同,上嘴較黑,下嘴則同為鉛灰色嘴基部至眼下臉頰兩邊都成暗褐色,所以稱牠為「烏嘴筆仔」。頭至頸部及上胸背部覆羽都呈暗褐色,而且有明顯白色的縱斑狀,腰白色而得名。尾羽較尖長,下胸至尾羽前呈污白色






034白鶺鴒、035黃鶺鴒、036灰鶺鴒

白鶺鴒、白面白鶺鴒、黑眼線白鶺鴒
英名:White Wagtail
學名:Motacilla alba
別名:牛糞鳥仔
生息狀態:普遍留鳥(白面白鶺鴒)及冬候鳥(白鶺鴒、過眼線白鶺鴒)
生態習性:其中最為特別的是集體夜棲的習性,尤其以台北市仁愛路四段安全島上的菩提樹為最主要棲點,每年皆吸引上百隻白面白鶺鴒族群於夜間棲息,冬季時亦有少部份過眼線白鶺鴒棲息。通常單獨或成對行走於地面活動覓食,若有昆蟲飛過,會飛起啄食,行走或棲立時常會不停地上下擺動著尾羽,飛行極為迅速,飛行時間歇性鼓翼後收翅滑翔,故行進路線呈大波浪狀,喜歡邊飛邊叫,鳴叫聲清亮似「唧唧」、「唧唧、唧唧」或急促之「唧唧唧」。主要以昆蟲為主食,亦會啄食植物種籽,早期臺灣農村路上常可見白鶺鴒在牛糞旁啄食小昆蟲,所以又稱為「牛屎鳥」。(台灣大百科全書  阮錦松)
特徵描述:台灣共有3個亞種主要差異在於頭部黑色區塊分布不同。
(1).白鶺鴒(M. a. leucopsis):尾羽細長喜上下擺動,體長約1719公分,全身羽色為黑、白、灰相間,雌雄鳥體色相近,僅於冬羽時略有差異。夏羽:雌、雄鳥羽色相同,全身以白色為主體色,額頭至前頭、臉部、頸部、胸側、下胸、腹部、尾下覆羽、尾羽外側皆為白色,僅嘴喙、腳、過眼線、頭頂至背部、上胸、頸環、尾羽為黑色,上胸中央有大塊黑色區塊。雌鳥大致似雄鳥的夏羽,黑頸圈較窄。幼鳥體色較淡似母鳥,但耳羽、額部、頭頂至背部整個為灰色,嘴灰黑色,無黑色過眼線及頸環。
(2).白面白鶺鴒(M. a. lugens)無黑色過眼線,上胸部中央為黑色,似戴了個黑色圍兜,雌鳥上胸黑色區塊範圍略小;
(3).過眼線白鶺鴒(M. a. ocularis)下顎、喉部、過眼線為黑色,上胸中央黑色大區塊近似白面白鶺鴒。



白眉黃鶺鴒、黃眉黃鶺鴒
英名:Yallow Wagtail
學名:Motacilla flava (Linnaeus 1758)
別名:牛屎鳥仔(台灣對黃鶺鴒、白鶺鴒、灰鶺鴒的鄉土通稱)
生息狀態:台灣普遍冬候鳥
特徵描述:小型雀形目鳥類,體長約十七公分。嘴、腳黑色但幼鳥下嘴基略帶綠褐色。
(1).黃眉黃鶺鴒(M.f.taivana):繁殖羽時頭、頸至背部及臉頰為黃綠色,有明顯的黃色眉線。翼灰黑色有白色羽緣,因中、大覆羽羽緣白色使得停棲或飛行時翼部都呈現兩條白色翼帶。喉部到腹部均為黃色。尾羽黑色但外側兩側尾羽白色。非繁殖羽:全身黃色部消失而被淡污黃色取代,綠色部份亦被褐取代。亞成鳥:大致像成鳥非繁羽,但自顎部有一條黑色細延伸至喉部而成細環帶,下腹呈污白色,黃色極不明顯。
(2).白眉黃鶺鴒(M.f.simillma):繁殖羽像黃眉黃鶺鴒,但頭部及頰呈暗灰色,眉線較細呈白色。非繁殖羽像黃眉黃鶺鴒非繁殖羽,但全身均不帶黃色,喉部較白,腹部略顯污白,眉線白色。
(3)黃頭黃鶺鴒:雄鳥頭部全部呈黃色,雌鳥只有頭頂綠色,臉部亦呈黃色,白色翼帶比黃鶺鴒寛很多,尾下及腰部呈白色,亞成鳥喉部無黑色細環帶。(台灣大百科全書  阮錦松)



灰鶺鴒
英名:Gray Wagtail
學名:Motacilla cinerea (Tunstall 1771)
別名:牛屎鳥仔
生息狀態:台灣普遍冬候鳥,有部份為留鳥。
特徵描述:小型雀形目鳥類,體長約18公分。嘴黑色,腳粉灰色。
繁殖羽:〔雄鳥〕頭部至背部暗灰色,翼黑褐色但初級飛羽羽緣呈白色。有明顯的白色眉線及顎線,喉黑色。胸腹至尾下呈明亮的黃色,脇部有點黃白色的感覺,尾羽很長呈黑色但外側尾羽白色。飛行時有很明顯黃腰但白色翼帶不明顯。〔雌鳥〕大致像雄鳥,但喉部白色。部份個體喉部有黑色雜斑或顎線。
非繁殖羽:雄鳥黑色喉部消失,僅留下不明顯的黑色顎線。胸腹部黃白色。雌鳥類似繁殖羽,但胸腹部呈黃白色。

亞成鳥:大致像雌鳥,但胸腹部黃色很淡,看起來有污白的感覺,眉線也較淡。(台灣大百科全書  阮錦松)

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

033粉紅鸚嘴

粉紅鸚嘴
英名:Vinous-throated Parrotbill
學名:Paradoxornis webbianus
別名:黃頭(閩語)圓頭仔、緣投仔、(客語)圓頭仔
科名:鸚嘴亞科(SUBFAMILY PARADOXOMITHINAE
特有種或特有亞種:台灣特有亞種
生息狀態:普遍留鳥
特徵描述:體形小而圓胖、頭略為圓大,體長約10~12公分,尾羽略長,約佔有身長的一半,雌、雄鳥的體色相同。嘴喙灰黑色至褐黑色,形狀鈍短呈錐形,上喙尖往下鉤,因似鸚鵡嘴,加上全身大致為粉栗紅色,因而得名粉紅鸚嘴。
生態習性:分布於平地至海拔2,000多公尺山區的樹林底層、灌木叢、芒草叢、竹林、甘蔗園間。生性吵雜活潑,但卻很隱密膽小,群居性常10多隻以上成群在林木及草叢底層間穿梭、活動及覓食,非繁殖期會與繡眼畫眉、黑枕藍鶲及山紅頭等小型鳥混群。 (陳雅惠)
宜蘭拍攝




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

028黃頭鷺、029小白鷺、030中白鷺、031大白鷺、032唐白鷺

黃頭鷺
英名:Cattle Egret
學名:Bubulcus ibis
俗名:牛背鷺、白翎鷥
特有狀況()留鳥
保育等級:瀕臨絕種保育類
外型特徵:身長50公分。全身白色。嘴為橙黃色腳為黑褐色。夏羽:頭、胸、背中央飾羽等處有橙黃色羽毛。
生態習性:繁殖期於3-7月,在竹林、相思樹及木麻黃常與小白鷺及夜鷺共同形成繁殖集團。


小白鷺
英名:Little Egret
學名:Egretta garzetta
別名:白鷺鷥、白翎鷥(閩語)、白鶴仔(客語)
特徵描述:全身羽色雪白而修長,外型高貴典雅,身長約61公分。嘴、腳皆為黑色,腳趾為明顯的黃綠色。繁殖期眼先轉為紅色,頭、枕部後方有兩根長飾羽,長度可達21.5公分,背部、前頸下部長有簑狀飾羽,蓑羽13-49根不等,且略為上捲;非繁殖期則無飾羽。小白鷺老鳥的腳趾帶暗紅色,腳踝的黃斑大小都不一樣。
生態習性:繁殖期與其他鷺科鳥類集體築巢於竹林、相思樹及木麻黃等樹上。以各式魚蝦為主食,覓食時會有用一隻腳在水面抖動,捕食受驚嚇四竄的游魚,或可讓小魚蝦誤以為有昆蟲等食物掉落,而將水草間、岩洞中的魚兒引出而食之。
(台灣大百科全書  陳雅惠)





唐白鷺
英名:Chinese Egret
學名:Egretta eulophotes (Swinhoe1860)
別名:黃嘴白鷺
保育等級:第二級()、表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
生息狀態:台灣稀有過境鳥
特徵描述:體長約68cm,全身白色,嘴黃色。繁殖季眼先藍色,頸部飾羽短,背部及前胸飾羽長,腳黑爪黃綠色。冬羽全身白色,頭上沒有飾羽。
族群分布:以目前現有的資料推測,全世界唐白鷺數量介於2600-3400隻。

中白鷺
英名:Intermediate Egret
學名:Egretta intermedia
別名:白鷺鷥
生息狀態:普遍冬候鳥、稀有留鳥。
特徵描述:體長69公分。全身羽色均為白色,眼先黃綠色,腳、趾黑色。非繁殖期:嘴黃色,先端黑色,背及前頸無飾羽。繁殖時期,嘴喙轉為黑色,背部、前頸下部、胸前有長有簑狀飾羽,就像白色新娘禮服,因此又稱白鷺鷥。(台灣大百科全書  陳雅惠)



大白鷺
英名:Great Egret
學名:Ardea alba
生息狀態:普遍冬候鳥
特徵描述:大型鷺科,體長90公分,是所有白色型鷺科鳥類中體型最大的鳥類。全身白色,體型高挑,細長的頸部呈現明顯的S型,腳甚修長,飛行時超出尾部甚多,腿灰黑色,腳、趾黑色。夏羽時嘴黑色,下腿略帶粉紅色。眼先藍綠色,背部及前頸下部有長的飾羽。冬羽時嘴、眼先鮮黃色,背及前頸無飾羽。飛翔時雙翅振翅緩慢,會發出略帶鼻音似「嘎-嘎-」之聲。繁殖時期,臉頰皮膚呈現藍綠色,腳部會呈現粉紅色。

族群分布:全世界普遍分布。台灣常見於9月至隔年6月,夏季有時可見不北返的少數個體。(台灣大百科全書  陳雅惠)



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

027大彎嘴

大彎嘴的數量不像小彎嘴畫眉那樣多;另外也可能是因為牠們的習性較小彎嘴畫眉更為穩秘。外型和小彎嘴相似,大彎嘴也有著長而略為下鉤的嘴,但牠們的上下喙都是黑色,不似小彎嘴一般的上黑下白;牠們的身體以紅褐色為主、喉及胸部有黑色縱斑;在嘴基部和臉頰上帶著紅斑,而腹部則為灰白色。牠們是台灣的特有亞種,普遍分佈在低海拔山區;但大部份時間只躲在密林內,很少在空曠處出現。會在灌叢中發出「救苦-、救苦-、救苦救急!」的嘹亮叫聲。
宜蘭  玉蘭  好望角民宿




026小彎嘴

小彎嘴畫眉別名奸臣仔鳥或竹腳花眉,為台灣特有亞種,體長21公分,嘴常而尖略向下彎,後頸及兩側至上背栗褐色,頭頂、背至尾羽、亦為深褐色,有明顯白眉線及黑色過眼線至後頭,喉至上胸潔白色,下胸至腹部有暗褐色縱斑。棲息低中海拔闊葉林或次生林下層,長三、兩隻或小群魚灌木或草叢中活動,尤喜筆筒樹或台灣欏樹上覓食昆蟲,不善長飛,常跳躍行進或短距離飛過。為台灣特有亞種,石門水庫普遍易見。發出嘹亮悅耳似「鬼、鬼、鬼、狗鬼-」。(石門國小)
拍攝地點:宜蘭玉蘭  好望角民宿





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

025冠羽畫眉

冠羽畫眉 12 公分,頭上有龐克頭似的栗褐色羽冠,側邊黑色。黑色的過眼線和弧形頰線,將臉頰圍出一塊三角形,相當逗趣。背至尾羽橄褐色,喉、胸至腹部白色,脇部有紅褐色斑紋。雄鳥與雌鳥羽色相近。冠羽畫眉性活潑、吵雜,常發出婉轉悅耳似「吐米酒-」圓潤之聲。偶而也會和繡眼畫眉、白耳畫眉、綠畫眉及山雀科鳥類等混群覓食。繁殖季「to meet you」的叫聲不絕於耳,是中海拔山區美妙的背景音樂。本種有合作生殖的行為,常是幾對親鳥將蛋下在同一個窩裡,共同孵蛋並照顧幼鳥。冠羽畫眉通常成群出現於中、高海拔之闊葉林、針闊葉混合林之中上層,冬季會移棲至較低海拔之山區。冠羽畫眉嘴細,略向下彎;其翼短、圓,腳、趾略長。雌雄羽色相近。(台灣國家公園)

大雪山






024藪鳥(黃胸藪眉)

藪鳥為臺灣特有種,分布於臺灣700至2,500公尺的中低海拔山區,棲息於闊葉林及森林樹叢中。陽明山國家公園、雪霸國家公園、太魯閣國家公園及玉山國家公園等地,皆有藪鳥的蹤跡。
藪鳥身長約17公分,屬於體型中型的畫眉鳥,全身為黃綠色,頭上為灰黑色,嘴部為黑褐色,臉後有黃斑,胸部至腹部為橄黃色,尾部羽毛末端為黑色,羽端為白色。兩翅有黃色條紋並且帶有金黃光澤,腳呈褐色。主要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樹林中,為臺灣特有種之普遍留鳥,喜歡鳴叫,不善於飛翔,棲息與生活於山林的樹梢上、草叢間,為雜食性鳥類,常小群活動,繁殖期為每年3月至8月。

大雪山拍攝





023鳳頭潛鴨(澤鳧)

鳳頭潛鴨起飛前還需要助跑,他們喜歡棲息的環境有大型草澤、水庫、湖泊等,群聚性
強;主要在白天覓食,以動物性食物為主,尤喜愛貝類及軟體動物;他們也相當善於潛水,可潛入水中數分鐘之久。一般均大群在水面隨波漂流,很少近岸或上陸,游泳時,尾部經常向下拖垂;休息時則常將腹部朝上,平躺於水面上理毛﹔想想,也是相當有趣的畫面。(台北野鳥協會)
   身長40-47cm,翼展67-73cm,體重550-900 g,壽命15年。是中等體型矮扁結實的水鴨。頭帶特長羽冠,雄鳥亮黑色,腹部及體側白。雌鳥深褐,兩脅褐而羽冠短。飛行時二級飛羽呈白色帶狀。尾下羽偶為白色。雌鳥有淺色臉頰斑。虹膜黃色;嘴及腳灰色。鳳頭潛鴨雄鳥頭和頸黑色,具紫色光澤。頭頂有叢生的長形黑色冠羽披於頭後。背、尾上和尾下覆羽均為深黑色;下背、肩和翅上內側覆羽雜有乳白色細小斑點,外側初級飛羽的外側和羽端黑褐色,內側淺褐色;內側初級飛羽的外側近基部白色;外側次級飛羽白色,具寬闊黑色端斑,形成翅上白色翼鏡和後部黑色邊緣;內側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黑褐色,尾羽褐色,腹和兩脅白色。雌鳥頭、頸、胸和整個上體黑褐色,羽冠也為黑褐色,但較雄鳥短,也無光澤。額基有不甚明顯的白斑。上胸淡黑褐色,微雜以白斑;下胸、腹和兩脅灰白色,並帶有不明顯的淡褐色斑,尾下覆羽黑褐色。雄鳥非繁殖羽似雌鳥,但頭頸和上體羽色較暗,腹以下淡灰褐色,兩脅具淡色斑紋。

宜蘭釣鱉池




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

022小水鴨

小水鴨是冬候鳥,牠們每年夏秋之際,會從高緯度的西伯利亞往南飛行,躲避嚴寒,直到翌年春天才回到西伯利亞。小水鴨的身材比其他雁鴨科的鳥類嬌小,體長約34至43公分,牠們每年會換兩次羽毛,夏秋時,牠們會換上灰褐的飛行羽〈冬羽〉,等到牠們到達渡冬地,便開始換上較鮮豔的繁殖羽,所以牠們剛到台灣是樸素的模樣〈冬羽〉,不易辨別雌雄。之後,雄鴨會換上鮮豔的繁殖羽,眼睛周圍的羽毛為暗綠色,延伸到後方,就像戴上綠色的眼罩,外緣還帶有白色細邊。背部灰色,有暗色細紋。胸部呈現灰白夾雜的斑紋狀,臀部有三角形的黃色區塊。飛行時,翼鏡綠色,上下緣白色。雌鴨則全身灰褐色,羽緣淡色,較不醒目,有細細的黑色過眼線。小水鴨的誕生地是在北方大地上,每年的四、五月間幼鴨孵化,約一個月後長大成鴨,接著就進入換毛的階段,換上冬羽後,展開數個月的飛行,從北方飛到南方,在九月、十月底或十一月初陸續抵達台灣等渡冬地,以躲避北方的寒冷的冬天,接著換下冬羽,開始配對找配偶,等到配對成功,找到自己心愛的伴侶,第二年的春天牠們便會出發北返,繁殖下一代。(國語日報)
華江雁鴨自然公園